这届年轻人,真的不敢”折腾“了。

  爸妈还在担心他们爱熬夜、吃太多外卖、喝太多奶茶。

  年轻人却表示:笑死,根本没有这种世俗的欲望。

  如今,越来越多的,开始年轻化。

  前阵子,郭麒麟录节目发作的新闻刷屏。

  发作的时候难忍,需要吃药缓解。

  甚至不得不坐上轮椅,来完成节目录制。

  评论区里,不少人大呼心疼,但有更多的人表达了惊讶:

  郭麒麟96年出生,这才20多岁,怎么就被给缠上了呢?

  在普遍认知中,似乎总是和中老年群体挂钩。

  实际上,90后已经不是年轻的发群体。

  近年来,儿童发率不断走高,连不到十岁的孩子,都会落入的“魔爪”。

  儿童不会像成人一样饮酒,是什么让他们离越来越近?

  含糖饮料,的隐形推手

  在低龄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,其实是含糖饮料。

  其中不仅包括碳酸饮料、奶茶,也包括家长认为“很健康”的

  果汁

  。

  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状况报告》显示,约18.9%的中小学生经常喝含糖饮料。

  报告发布后,#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凸显#这一话题很快冲上热搜。

  话题里,不少人都语带调侃,表示”道理我都懂,但是我不能不喝“。

  2021年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》显示,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的消费率在30%以上。

  各大社交平台上,随处可见含糖饮料的宣传推广。

  网红奶茶店大排长龙,甚至吸引了”黄牛“出动。

  爆款”神仙奶茶“”肥宅快乐水“,更是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和小朋友前来尝鲜。

  有人调侃:小朋友不喝奶茶,将来怎么在社会上交朋友?

  含糖软饮,俨然成了许多小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,可长期饮用这些含糖饮料,却为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
  含糖饮料,比你想象中更不健康

  作为一种常见的类型,给人带来的麻烦,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穷无尽。

  因为相当顽固,又被称为“不死的绝症”。

  目前而言,患后,除了小心翼翼调节饮食、服药控制之外,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将其根除。

  从外形上,会让患者本来好好的手脚上长满“钻石”——结晶,一开始并不明显。发展到后,却会造成关节畸形。

  严重的会导致脏损害,使情加重,增加心梗、脑卒中风险。

  更要命的,是痛。

  “”,如其名,“像是拿针插骨头”“痛如刀割痛如火烧”“痛到想把自己的脚砍了”……

  成年人尚且难以承受,更不用说娇嫩的孩子。

  发展到后期,会出现一种“没人知道下一次剧痛什么时候来”的情况。

  就像是一把剑摇摇欲坠地悬在头顶,而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落下来。

  从理学的角度来讲,的罪魁祸首,是尿酸过高。

  尿酸作为人体这座大工厂代谢生产出的废物,是一种微溶于水易形成晶体的物质,如果在身体中累积过多,就会沉积,形成结石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从饮食中摄入的嘌呤,会在身体内转化为尿酸, 但脏作为“清理大师”,在正常情况下总能将这些尿酸清除出身体。

  然而,当尿酸过高、或是脏功能受损使多余的尿酸无法排出时,液中的尿酸含量就会升高,高尿酸症就会找上门来。

  高尿酸症,往往就是的第一步。

  那么,含糖饮料,是怎么和高尿酸扯上关系的?

  问题出在果糖上。

  果糖在体内可以转化为嘌呤的底物,并促进嘌呤合成,相当于增加了尿酸的原料,使得尿酸生成增多。

  另一方面,果糖又会通过减少尿酸排泄的方式,进一步在人体内堆积尿酸。

  说白了,果糖在身体里,为尿酸“开源节流”,长此以往,人体的尿酸水平自然就会居高不下。

  含糖饮料中的果糖糖浆和蔗糖,还有被认为是“健康饮品”的水果、蜂蜜,其实都是果糖的庞大来源。

  早在几年前,WHO 就开始呼吁各国的成人与儿童控制糖摄入量,在一份指南中,WHO建议,成人和儿童应该将每天的游离糖(包括果糖、葡萄糖等单糖和双糖)摄入量降至总能量摄入量的5%以下,或每天25g(约6茶匙)以下。

  而一瓶600ml的碳酸饮料(正常一瓶装可乐容量),就含有约16茶匙的糖。

  果汁的含糖量同样不容小觑。

  一杯240ml的100%果汁,就含20-26g糖,和一杯同样体积的可乐含糖量并不差多少。

  研究发现,每天喝两份含糖软饮,会使患的风险增加85%。

  每天喝两杯或两杯以上的果汁,患的风险会增加81%。

  相比之下,不少人心目中的“罪魁祸首”,反而显得温和许多:

  比如每天喝15-29.9克的酒精会增加49%的风险,每天多吃一份肉会增加21%的风险。

  道理都懂,但还能喝啥?

  那到底要怎样,才能避开这些“甜蜜的负担”呢?

  无糖饮品,首选当然是白开水。

  但说实话,在多种类的“快乐水”面前,别说是孩子,就是成年人,都难以抵御它们的诱惑。

  如果实在不想喝“没味道”的白开水,也可以用咖啡和茶代替,

  当然,是不加糖的那种。

  对青少年来讲,牛奶也是非常不错的健康饮品。

 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指的是真正的牛奶,而不是加了各种糖的乳饮料。

  想“甜”想得厉害时,偶尔来一点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  但长期大量摄入代糖也是不可取的。它会让人对甜味产生依赖,导致在选择其他饮食时,更容易偏好甜口,无形中也增加了糖的摄入。

  至于很多家长都在追捧的鲜榨果汁,和其他含糖软饮相比,的确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等有益物质。

  但比起水果本身,也含有更多的浓缩糖和热量。

  想要补充有益物质,吃整果远比喝果汁来得效果要好。

  许多家长会选择含糖饮料作为孩子的放松或者奖励。

  可殊不知,如今医学界已经将果糖称为“不会醉的酒精”,认为它会造成脂肪、及成瘾性。

  生活不易,需要加点糖。

  但太多的糖,真的会“甜到忧伤”。

  别让小小的甜蜜,成了在意的人一生的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