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所以发作,简而言之是因为长期尿酸没有控制好,身体无法及时把多余的尿酸排出去,就会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上,因为尿酸盐沉积的关系,久而久之会侵蚀关节骨骼,让你感到。发作的部位不尽相同,有时可能是手部,有时可能是脚部,还有可能是膝盖等处。少量患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,就是每次一发作,总是先从脚开始疼,这是为什么?
1、尿酸盐溶解度低
据相关实验测定,尿酸盐的溶解度和温度有关,在37℃的生理盐水中,尿酸盐的溶解度为416μmol/L,与高尿酸症的诊断值420μmol/L非常接近。人的体液中除了生理盐水还有很多其它物质,这就使得不同部位体液对尿酸盐的溶解度也不同。
人体正常体温37℃指的是核心温度,在躯干以外的部位,温度就要低于这个核心值。比如,正常膝关节滑液的温度只有32℃,而在离远、薄的脚趾处,温度就更低,此时尿酸盐的溶解度也随之下降,容易析出结晶体,所以脚趾处容易发。
2、差,尿酸盐结晶易沉积
足部第一跖趾关节位于肢体末端,身体末端小关节的皮下脂肪少,较差,湿度较躯干部位低,尿酸非常容易沉积并析出尿酸盐结晶。相反,躯干部的关节如髋、骶、脊柱、胸肋等关节,局部都有肌肉及较多的脂肪组织包围,温度比末端四肢的小关节高,也很丰富,较末端关节好,局部PH值不低,尿酸不易沉积,发生性的概率就小。
3、可能存在晶核
晶核的存在是结晶析出必备的重要条件。因为没有晶核,即便浓度超过溶解度,结晶也不易析出。而晶核存在,即便浓度低于溶解度也可以析出。至于晶核的形成,可能是活动引起的微小损伤,也有可能是其它我们尚未发现的原因,但这确实是一个考量因素。
4、关节活动多,易受损伤
第一跖趾关节属于小关节,且位于肢体末端,日常走路、运动等活动比较频繁,单位面积受力大,容易受到损伤。而关节损伤会引起细小的尿酸盐结晶脱落,进而引发的急性发作。因此,超过9成的患者该部位会反复受累。
当然,除了以上几个原因之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脏的代谢功能出了问题。如果脏的代谢功能减弱了,液里的尿酸就会排不出去,随着流动。大脚趾关节是人体的末梢关节,尿酸盐结晶容易积聚在这里,也有的人是大拇指关节痛,都是同样的道理。